拔河虽起源于春秋战国,但一直到唐代才启用这一名词。唐御史中丞封演所撰《封氏闻见录》卷六有拔河条:
该记载第一次启用了“拔河”这一名词,并介绍了古时的拔河:拔河古之叫牵钩,襄汉民间风俗、多在正月十五活动,楚军用此方法训练士兵。梁文帝恐内乱,下令禁止,但禁而不绝。尤其对唐代拔河的诠释,实为研究拔河历史一珍贵资料:拔河器具,古人用竹篾作缆,现用麻作绳,说明拔河器具从粗到细的进步。比赛方法,古人无规则裁判,现在立大旗当河界为场地规则,用“使相牵引”即用主持官把绳,启用裁判。这一比赛方法把我国拔河运动推向一个新的层面。
拔河从军队传到民间,到唐代便进入宫廷,成为宫廷的一种娱乐游戏,皇帝提倡、宫女侍臣都能参加。《新唐书、中宗记》载:
(景龙)三年(709)二月已丑,及皇后幸玄武门,观宫女拔河,为宫市以嬉。
唐中宗李显酷爱拔河,他兴趣勃勃的和皇后观宫女拔河,以此娱乐。唐代不仅宫女,在民间也有妇女参加拔河运动,这反映了唐代女权地位之高,说明当时拔河已有女子项目,这为我国拔河运动注入了新鲜血液。
唐代梨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规模完备的国立音乐、舞蹈、戏剧学院,其中也设有巨大的球场,在此常举行拔河比赛。不仅在元宵的正月十五,在其他一些传统节日(清明节、中秋节、寒食节等)以及许多重大庆典和迎宾活动上,都常举行较大规模的拔河比赛。宫廷拔河经常化,以成为宫廷生活的重要内容和特色之一。《旧唐书、中宗记》又载:
李显经常命一些文武官员、翰林学士、宗室诸王、北司宦官分成两队进行拔河比赛,自己则和皇后公主观看取乐。有些比赛使拔河成为一种滑稽之戏,封演《封氏闻见记》载:
拔河在唐代还有祈福之义,《全唐诗》卷三有唐玄宗《观拔河俗戏诗》:“俗传此戏,以致丰年,故命北军,以求岁稔”。可见,皇帝提倡拔河并非单纯为娱乐,而另有为民求丰年的意图。拔河能致丰年,唐玄宗的另一首诗也写的意境甚高“壮徒恒贾勇,拔拒抵长河;欲炼英雄志,须名胜负多。澡齐山岌众,气作水滕波;预期年岁稔,先此乐时和。宰相张说为应制皇上作《奉和圣制观拔河俗戏应制诗》:“今岁好施钩,横街敝御楼。长绳系日住,贯索挽河流;斗力频催鼓,争都更上筹。春来百种戏,天意在宜秋”。从唐玄宗张说君臣诗歌唱和,我们看到拔河游戏不仅在唐代开展极为普遍,而且雅俗共赏,相演成趣,寓有深意,为各阶层民众所喜欢。
《拔河赋》作者薛胜,生卒年不祥。唐玄宗时登进士第,据《新唐书、宰相世系表》所载:他曾官居左拾遗。唐正史无传,其子薛存诚在《旧唐书》卷153有传:“父胜能文,尝作拔河赋,词致浏亮,为时所称”。
《拔河赋》在历史上多被看作为政治服务的一篇杂技赋,写得生动而新奇,史称奇文。中唐封演称“其词甚美,世人竟传之”。其实该赋全面详实的描述了唐明皇时一场生动浩大的拔河比赛,对场地、器材、规则、裁判以及比赛的的紧张激烈、扣人心弦,都写的惟妙惟肖、真切详实。对我们现在研究拔河运动的历史,是一笔很难得的宝贵遗产,古代历史书稿仅此一篇:
(1)、“名拔河于内,实耀武于外”,起首便点出拔河赛是向胡人(外国人)炫耀唐朝的强盛实力,带有鲜明的政治性。
(2)、“令壮士千人,分为两队”,点出每队有500人参赛,声势浩大,历史罕见。
(3)、“伊有司兮,昼尔于麻,宵尔于纫”,说明比赛用绳用麻织成。
(4)、“成巨索系高、、、、、、、挂人胸腋”,说明绳粗、绳长。从文中看出千尺大绳上又系小绳,供众人挂于胸腋,增加参赛人数。
(5)、“裁立长旗,居中作程。苟过、、、、、、攸平”刻画了场地尺寸、中心标记,说明了中心标记移动道何位置即为胜负。规则之严谨不亚于现代拔河。
(6)、大魁离位,麾之以肱。皇帝起立,挥臂开战。可见比赛规格之高。
(7)“执金吾、、、亲鼓”掌管京师的治安官亲自督战,相当于现在拔河的指挥。
(8)“伏柱史、、、鉴绳”掌管纠错百官的侍御史执旗仲裁,相当于现代拔河的裁判。
(9)“左兮莫往,又西莫来”双方势均力敌,有来有往。很象现代拔河的僵持和进退。
(10)“千人、、、、、、、尘埃”千人拔河,万人呐喊。奔跑助阵,尘土飞扬。好一幅激动人心的激烈场面。
唐代拔河,其参赛人数之多,阶层之广泛,规模之巨大,影响之深远中国古代和世界古代史上所罕见的,其活动遍及民间、军队、宫廷,甚至输出国外,成为唐代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。《拔河赋》的流传于世,对于当时国富民强的大唐,真实反映文化娱乐、健身锻炼的发展状况也是一笔不小的贡献。薛胜,这位文士,也当称我国古代拔河事业贡献第一人。